|
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學校 劉馨澤 暢游網絡時候,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。有些學校數學課上,很多老師用 AI作業分析系統展示班級錯題分布。我注意到總被難題困住的同學,眼睛“亮”了!這學期,爸爸讓我提早學習AI 使用,AI便悄悄走進了我的課堂,有人說它是解放雙手的“減負神器”,也有人抱怨它讓學習變得更“卷”,作為即將初三的學生,我想聊聊這場科技變革里的真實感受。 AI 帶來的“輕”顯而易見。過去被數學卷子淹沒的晚自習,現在只需用手機對著錯題拍張照,系統就能自動歸類到電子錯題本,還會推送同類型真題。我的英語單詞本從厚厚的筆記本變成了手機里的“智能詞庫”,它會根據遺忘曲線提醒我復習,比課代表催著默寫溫柔多了。統計成績時,再也不用對著 Excel 表格熬夜,AI生成的分析報告都能精準指出,讓輔導更有針對性。這些便利,確實讓重復勞動少了很多。 但“加練”的焦慮也在我心里悄悄蔓延。最近我總對著 AI生成的“個性化提升計劃”嘆氣,系統根據我的薄弱項每天額外推送 10 道物理推斷題,加上學校布置的作業,常常要寫到深夜。更有意思的是,自從 AI 能實時顯示答題速度排名,數學課上總有同學對著屏幕比誰提交答案更快,連平時最佛系的男生都開始偷偷練計算速度。有次老師讓我們生成思維導圖,原本想解放創造力,結果大家都在比誰的圖表更花哨,反而忘了梳理知識點本身。 在我看來,AI更像一面鏡子,照出不同學習態度的模樣。那些懂得用它篩選重點的同學,把AI當成了“智能導航”,比如我會讓系統只推送中考高頻考點的錯題;而被數據牽著走的人,反而成了 AI 的“提線木偶”。雖然AI給我帶來了很多便利,但我決定每天只看30分鐘個性化推送,周末關掉所有提醒,留出時間讀紙質書、拼物理模型。 科技從來不是答案本身,而是尋找答案的工具。當 AI 在課堂里越來越常見,我們這些“數字原住民”更該明白:真正的減負,不在于少做幾道題,而在于學會用智慧駕馭工具,讓科技服務于成長,而不是被它推著向前。畢竟,決定未來的從來不是算法,而是握著鼠標時,我們心里清晰的方向。 聯系我時請說明是在“職教網www.zhijiaow.com”看到的,謝謝! |
Copyright © 職教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1020808號-11 全國統一熱線電話:400-660-5933
免責聲明:本站只提供交流平臺,所有信息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您積極向我們投訴。
本站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,注意自我保護,謹防上當受騙